Warning: is_file(): File name is longer than the maximum allowed path length on this platform (4096): <?xml version="1.0" encoding="utf-8"?> <!DOCTYPE html PUBLIC "-//W3C//DTD XHTML 1.1//EN" "http://www.w3.org/TR/xhtml11/DTD/xhtml11.dtd"> <html xmlns="http://www.w3.org/1999/xhtml" xml:lang="zh-TW"> <head> <title>談《雪山飛狐》</title> <link href="stylesheet.css" type="text/css" rel="stylesheet" /> <link rel="stylesheet" type="application/vnd.adobe-page-template+xml" href="page-template.xpgt"/> </head> <body> <div> <h3>談《雪山飛狐》</h3><br /><br />  在經過《書劍恩仇錄》和《碧血劍》的初期摸索階段之後,金庸創作了《雪山飛狐》。《雪山飛狐》是石破天驚的作品,突破了《書劍》的「群戲」,隱約繼承了《碧血劍》中的雙線發展和倒敘的結構。而將整部小說的結構,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,通過一連串的倒敘,倒敘出自每一個人的口中,有每一個人之間的說法,有極度撲朔迷離的情形下,將當年發生的事,一步一步加以揭露。<br /><br />  在和《碧血劍》的相同之處的是,《雪山飛狐》中真正的人物,並不是胡斐,而是倒敘中的胡一刀夫婦。所不同的是,《碧血劍》中的倒敘人物,早已死去,而在《雪山飛狐》之中,苗人鳳卻留了下來。最後還和胡斐決戰。<br /><br />  所以,《雪山飛狐》沒有《碧血劍》的缺點,在倒敘的一條線結束之後,另一條線,一樣極其精采。<br /><br />  《雪山飛狐》發表至今,是金庸作品中引起爭論最多的一部。引起爭論處,有兩點:第一點:多個人物敘述一件若干年前的故事,各人由於角度、觀點的不同,由於各種私人原因,隨著各人個人的意願,而說出不同的事情經過來。<br /><br />  這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,很有點調侃歷史的意味,使人對所謂「歷史真相」,覺得懷疑。每一個人既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,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來敘述發生的事,那麼,事實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呢?不單是歷史的記述者,尤其是所謂「自傳」,真實性如何,更可想而知。<br /><br />  這種寫法引起爭論之處是,許多人直覺上認為這就是「羅生門」。(「羅生門」是指日本電影「羅生門」而言,「羅生門」的原著小說極簡單,電影到了黑澤明手中,才發揮得酣暢淋漓。)由於「羅生門」中的同樣的結構,每個人在敘述往事的時候,都有異同的說法,而事實的真相便淹沒不可尋。所以,《雪山飛狐》在讀者心目中,就往往與「羅生門」相提並論。<br /><br />  關於這一點,我的看法是:《雪山飛狐》在創作過程之中,金庸在一開始之際,當然受了電影「羅生門」的影響。但是明眼人很容易看出來,金庸在開始創作之後不久,就立即想到自己的作品,會被人與「羅生門」相提並論。所以,他努力再突破,不落入「羅生門」的窠臼之中,而結果,他的努力獲得了成功。說《雪山飛狐》倒敘部分的意念來自「羅生門」可。說《雪山飛狐》是「羅生門」的翻版,絕不可。如果強要這樣說,那是證明說的人,未曾仔細看過電影「羅生門」和未曾仔細看過《雪山飛狐》。<br /><br />  (在這裡,如列舉電影「羅生門」和《雪山飛狐》的異同之點。要這樣做,可以寫十萬字,變成一種專門性的評論,而不是我原來的意圖。各位可以注意,在行文中,我甚至竭力避免引用金庸作品的原文,只是就金庸作品發表我個人的意見,這才符合「我看金庸小說」這個大題目,也可以使文字的趣味性提高。)(或曰:何不引用原著的文字,你說好或不好,怎麼證明你說對了?答:這些文字,全是寫給看過金庸小說的人看的,未看過金庸小說,請快點看。)(不看金庸小說,絕對是人生一大損失!)金庸在《雪山飛狐》中採取的倒敘結構,是武俠小說中從來也未曾出現過的,是一種斷然的新手法。這種新手法的雛形在《碧血劍》,而成熟於《雪山飛狐》。奇怪的是,在金庸以後的作品中,卻絕不再見。或許金庸認為那只是創作中的一種「花巧」,偶一為之則可,長此以往尤不可之故。(未完待續)雪山飛狐(續)第二點引起爭論的是:《雪山飛狐》寫完了沒有?《雪山飛狐》寫到胡斐和苗人鳳動手,兩個人之間,已經有了許多恩恩怨怨,動手是非分勝負、決生死不可的。而且金庸安排兩人動手的地點,是在一處絕崖之上。背景地點寫得這一段情節絕無退路,完全沒有轉寰、回旋的餘地,非判生死不可。而從開始起,決鬥的兩個人,全是書中的正面人物,不論是作者或讀者的立場,兩個人之間,是誰也不能死的。<br /><br />  這等於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。<br /><br />  所有的讀者,都屏氣靜息,等著金庸來解開這個死結,而且,讀者也相信金庸可以極其圓滿地解開這個死結。終於,決鬥的雙方,胡斐和苗人鳳,可以判出高下了,胡斐捉住了苗人鳳刀法中的一個破綻,在交手過招之間,一發現了這個破綻,只要再發一招,就要以判生死、定勝負了!<br /><br />  然而,金庸卻就在這個節骨眼上,停筆不寫下去,宣稱:全書結束了!<br /><br />  胡斐的這一刀是不是砍下去?金庸的解釋是:讓讀者自己去設想。<br /><br />  我認為,《雪山飛狐》不算是寫完了,那是金庸對讀者所弄的一個狡獪。<br /><br />  《雪山飛狐》如今這樣的結局,絕不在創作計劃之內,而是種種因素之下,擱筆之後的一種「靈機」。靈機既然觸發,覺得就此結束,留無窮想像餘地給讀者,也未嘗不可。開始時,只覺得「未嘗不可」,隨著時間的過去,靈機一觸變成思慮成熟,由「未嘗不可」也轉變為絕對可以,所以就成了定局。<br /><br />  在和金庸交往之際,每以此相詢,金庸總是一副「無可奉告」的神情,既然高深莫測,只好妄加揣度了。<br /><br />  《雪山飛狐》結局,金庸所賣弄的狡獪,也只能出自金庸之手,旁人萬萬不可仿效。<br /><br />  由於全書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,在死胡同所盡之處突然不再寫下去,讀者的確可以憑自己的意念與想像,也可以去揣想金庸原來的意念是怎樣的。在談論金庸的作品時,可以平添奇趣,這也是金庸的成功之處。<br /><br />  《雪山飛狐》在金庸作品中,憑他創造了胡一刀夫婦這樣可愛的人物,憑奇特、離奇的結構,本來可以排名更前,但由於未有了局,將解開死結的責任推給了讀者,所以只好排名第五位。</div></body></html> in /var/www/vhosts/enjoyreadinghour.com/zh.enjoyreadinghour.com/eKatab/REST.class.php on line 799
論金庸

論金庸 線上小說閱讀

談《雪山飛狐》



  在經過《書劍恩仇錄》和《碧血劍》的初期摸索階段之後,金庸創作了《雪山飛狐》。《雪山飛狐》是石破天驚的作品,突破了《書劍》的「群戲」,隱約繼承了《碧血劍》中的雙線發展和倒敘的結構。而將整部小說的結構,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,通過一連串的倒敘,倒敘出自每一個人的口中,有每一個人之間的說法,有極度撲朔迷離的情形下,將當年發生的事,一步一步加以揭露。

  在和《碧血劍》的相同之處的是,《雪山飛狐》中真正的人物,並不是胡斐,而是倒敘中的胡一刀夫婦。所不同的是,《碧血劍》中的倒敘人物,早已死去,而在《雪山飛狐》之中,苗人鳳卻留了下來。最後還和胡斐決戰。

  所以,《雪山飛狐》沒有《碧血劍》的缺點,在倒敘的一條線結束之後,另一條線,一樣極其精采。

  《雪山飛狐》發表至今,是金庸作品中引起爭論最多的一部。引起爭論處,有兩點:第一點:多個人物敘述一件若干年前的故事,各人由於角度、觀點的不同,由於各種私人原因,隨著各人個人的意願,而說出不同的事情經過來。

  這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,很有點調侃歷史的意味,使人對所謂「歷史真相」,覺得懷疑。每一個人既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,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來敘述發生的事,那麼,事實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呢?不單是歷史的記述者,尤其是所謂「自傳」,真實性如何,更可想而知。

  這種寫法引起爭論之處是,許多人直覺上認為這就是「羅生門」。(「羅生門」是指日本電影「羅生門」而言,「羅生門」的原著小說極簡單,電影到了黑澤明手中,才發揮得酣暢淋漓。)由於「羅生門」中的同樣的結構,每個人在敘述往事的時候,都有異同的說法,而事實的真相便淹沒不可尋。所以,《雪山飛狐》在讀者心目中,就往往與「羅生門」相提並論。

  關於這一點,我的看法是:《雪山飛狐》在創作過程之中,金庸在一開始之際,當然受了電影「羅生門」的影響。但是明眼人很容易看出來,金庸在開始創作之後不久,就立即想到自己的作品,會被人與「羅生門」相提並論。所以,他努力再突破,不落入「羅生門」的窠臼之中,而結果,他的努力獲得了成功。說《雪山飛狐》倒敘部分的意念來自「羅生門」可。說《雪山飛狐》是「羅生門」的翻版,絕不可。如果強要這樣說,那是證明說的人,未曾仔細看過電影「羅生門」和未曾仔細看過《雪山飛狐》。

  (在這裡,如列舉電影「羅生門」和《雪山飛狐》的異同之點。要這樣做,可以寫十萬字,變成一種專門性的評論,而不是我原來的意圖。各位可以注意,在行文中,我甚至竭力避免引用金庸作品的原文,只是就金庸作品發表我個人的意見,這才符合「我看金庸小說」這個大題目,也可以使文字的趣味性提高。)(或曰:何不引用原著的文字,你說好或不好,怎麼證明你說對了?答:這些文字,全是寫給看過金庸小說的人看的,未看過金庸小說,請快點看。)(不看金庸小說,絕對是人生一大損失!)金庸在《雪山飛狐》中採取的倒敘結構,是武俠小說中從來也未曾出現過的,是一種斷然的新手法。這種新手法的雛形在《碧血劍》,而成熟於《雪山飛狐》。奇怪的是,在金庸以後的作品中,卻絕不再見。或許金庸認為那只是創作中的一種「花巧」,偶一為之則可,長此以往尤不可之故。(未完待續)雪山飛狐(續)第二點引起爭論的是:《雪山飛狐》寫完了沒有?《雪山飛狐》寫到胡斐和苗人鳳動手,兩個人之間,已經有了許多恩恩怨怨,動手是非分勝負、決生死不可的。而且金庸安排兩人動手的地點,是在一處絕崖之上。背景地點寫得這一段情節絕無退路,完全沒有轉寰、回旋的餘地,非判生死不可。而從開始起,決鬥的兩個人,全是書中的正面人物,不論是作者或讀者的立場,兩個人之間,是誰也不能死的。

  這等於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。

  所有的讀者,都屏氣靜息,等著金庸來解開這個死結,而且,讀者也相信金庸可以極其圓滿地解開這個死結。終於,決鬥的雙方,胡斐和苗人鳳,可以判出高下了,胡斐捉住了苗人鳳刀法中的一個破綻,在交手過招之間,一發現了這個破綻,只要再發一招,就要以判生死、定勝負了!

  然而,金庸卻就在這個節骨眼上,停筆不寫下去,宣稱:全書結束了!

  胡斐的這一刀是不是砍下去?金庸的解釋是:讓讀者自己去設想。

  我認為,《雪山飛狐》不算是寫完了,那是金庸對讀者所弄的一個狡獪。

  《雪山飛狐》如今這樣的結局,絕不在創作計劃之內,而是種種因素之下,擱筆之後的一種「靈機」。靈機既然觸發,覺得就此結束,留無窮想像餘地給讀者,也未嘗不可。開始時,只覺得「未嘗不可」,隨著時間的過去,靈機一觸變成思慮成熟,由「未嘗不可」也轉變為絕對可以,所以就成了定局。

  在和金庸交往之際,每以此相詢,金庸總是一副「無可奉告」的神情,既然高深莫測,只好妄加揣度了。

  《雪山飛狐》結局,金庸所賣弄的狡獪,也只能出自金庸之手,旁人萬萬不可仿效。

  由於全書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,在死胡同所盡之處突然不再寫下去,讀者的確可以憑自己的意念與想像,也可以去揣想金庸原來的意念是怎樣的。在談論金庸的作品時,可以平添奇趣,這也是金庸的成功之處。

  《雪山飛狐》在金庸作品中,憑他創造了胡一刀夫婦這樣可愛的人物,憑奇特、離奇的結構,本來可以排名更前,但由於未有了局,將解開死結的責任推給了讀者,所以只好排名第五位。

論金庸 - 目錄